[内容提要]任弼时故居是开国元勋任弼时同志出生地,任弼时在此生活近十六年,他用短暂的一生凝聚的骆驼精神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力量源泉。任弼时故居是任弼时纪念馆向社会开展革命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纪念馆充分发挥红色政治教育功能,努力扩大伟人精神宣传,全方位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为此,骆驼精神作为红色文化,它的传播和传承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骆驼精神 传播 传承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其目的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观众来到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获得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湖南诞生了多处具有红色印记的遗址遗迹,其衍生的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故此笔者以弘扬任弼时的骆驼精神为例,着重阐述如何从陈展多面性、宣传广泛性以及突出队伍专业性等方面来传播和传承红色文化。
一、强调陈展多面性,
纪念馆的基本展览是相对单一的,有其个性,它不能包罗万象,而陈列展览是纪念馆的中心工作,是弘扬伟人精神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展览既要有思想知识内涵、文化学术概念,又要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因此,应注重多面性策划展览、展览内容上推陈出新。
首先做好基本展览是重要条件。人物类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是纪念馆的一个中心环节,它不仅全面地反映藏品、保管、资料等多方面的水平,还全方位向广大观众传递信息,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故制作一个好的基本陈列,也是纪念馆的工作。展览需要以观众为导向,做好展览,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愿意来、留得住、不想走。为了让观众全面了解任弼时,《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展》采用图文、实物、蜡像、雕塑以及高科技声、光、电、多媒体、电视、电影等综合技术,生动地再现了任弼时同志的忧国忧民、追求真理、脚踏实地、不辞重负的骆驼精神和为革命事业不息奋斗、光辉灿烂的一生。《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展览面积共有1752平方米,展线400余米,陈列展出照片285幅,文物展品205件,以布展形式新颖、内容情节连贯、内涵丰富透彻等特点让人耳目一新,感受深刻。
其次做好专题展览,突出教育特殊性。在陈展中采取何种形式、采取何种技术手段都是必须考虑的。观众并不是模糊的整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多面向的展览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具体到某一个特展,还需要策展人对目标人群有清晰的规划,才能更有针对性,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近年来,任弼时纪念馆除了已有的基本陈展之外,还紧跟实际需要,举办具有时效性的临时展览,如2015年6月,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任弼时纪念馆精心打造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 “传承骆驼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展。2017年4月27日,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全市“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任弼时纪念馆举办了《弘扬骆驼精神 争做合格党员》专题教育展览。今年又推出《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学习任弼时负重奋进的骆驼精神专题展览》。为广大党员干部打开了了解历史的窗口,深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精神的正能量。坚持一切从历史、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为原则,运用文字、图片、投影等多种陈展形式,充分展示任弼时同志“坚定信念、初心不改、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勤政务实、负重前行、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光辉形象。
二、注重宣传广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质和深层的精神追求,其中,“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宣传红色文化方面对实践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宣传形势需要丰富广泛。
怎样扩大社会宣传呢?一是利用本体资源,发挥独特优势,与学校共建,成为他们的德育教育基地。任弼时纪念馆多年来利用本体资源,开展巡回展览活动,走出纪念馆之外,到工厂、学校、部队、社区和农村中组织活动,让更多不方便或者没时间来纪念馆的人也能感受伟人的精神和思想,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文化的熏陶,使心灵得到升华。例如认真举行任弼时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扎实开展了“美丽校园行”和“微展览进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开展,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民众一直认可,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纪念馆知名度、美誉度,获得了广泛好评。比如每年组织1-2次流动巡回展览,将宣传内容制成展板,使用多媒体放映设备,把宣传送到了农村、学校、工厂、机关和社区,扩大社会效益。二是深入挖掘,打造专题党课。尊重历史,紧跟时代,因时因人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课,这也不乏是传播伟人精神的新方式,能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伟人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近几年来,任弼时纪念馆打造了一系列因人施讲的党课、微党课,如《党风楷模任弼时》《骆驼精神励后人》《一根拐杖》《一页日历》等,它们担负起了社会教育的责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去年配合市委党校打造“骆驼精神”精品党课,组成了精品党课攻关小组。通过反复打磨,《人民的骆驼——任弼时》精品党课基本成熟并开始试讲,以后还将一如既往的将这项工作做下去。三是岳阳党校在我馆开辟第二校区,将任弼时的骆驼精神打造成岳阳市的四堂精品党课之一,更有利于传播,影响力度更加深入。
如今的博物馆、纪念馆,不仅承担文物收集、研究和维护功能的载体,而且成为了人们的第二课堂。对此,任弼时纪念馆将努力发挥其红色政治教育功能,重点组织开展“瞻仰一次任弼时故居、参观一次任弼时生平业绩展览、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听一堂“骆驼精神”精品党课、看一场“骆驼精神”教育短片”系列活动,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发挥政治功能,创建党性教育品牌。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纪念馆发展新模式下,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网络宣传,采取具有互动性与实时性的网络媒介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网络来提高宣传力度,扩大影响面,从而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伟人精神。
三,加强队伍专业性
传播红色文化,宣传伟人精神,不论是展陈方面还是宣传方面都需要一支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必须是思想积极、工作上进,尤其是专业性要强。
(一)培养宣教人员。宣教人员是为沟通纪念馆与游客的桥梁和纽带,利用讲解平台传播信念,让伟人精神传播和传承下去,对从事此行业的人员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作为纪念馆的宣教人员,收入低,没编制,每天面对游客说着相同的欢迎文字,近乎相同的展览语言,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因此,首先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工作是伟大的,自己的职责就是宣传伟人的思想、风范、精神,需要倾注自己的满腔热爱之情;其次要从业务上深入钻研得以提升,积极投身讲解蓝本的研究和撰写,让讲解更鲜活,更有内涵。还必须为宣教人员提供学习进步的平台,“走出去”,把好的经验“带回来”,如:听优秀讲座、参加演讲、讲解比赛等等,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纪念馆宣教人员担负向观众传递知识的任务,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尤为重要,宣教人员必须掌握伟人的生平业绩以及与展览相联系的本体知识,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不断与时俱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讲解上要做到有问必答,力求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达到良好的宣传功效。而且在参观活动中,宣教人员在景点和游客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就要求宣教人员加强自身的素养修炼,自身对伟人的历史要比较熟悉,做到有问必答,能够进行专业的讲解,以使参观者更好的了解其要传递的信息。
(二)重视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纪念馆最基础的职能,也是连接宣教与文物的桥梁。纪念馆的持续发展需要扎实的理论研究,反之则没有后劲。加强纪念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伟人精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提升纪念馆的地位,更好地推进纪念馆的事业,更好地扩大纪念馆的影响。注重文化强馆,努力加强学术研究。积极争取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任弼时研究中心,分别在北京和纪念馆两地挂牌,为宣传和研究任弼时思想精神提供了优质平台。配强自身研究力量,深入挖掘任弼时同志生平思想,大力弘扬“骆驼精神”,近几年来纪念馆非常重视学术研究,我们利用对伟人生平思想研究的力度,每年都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任弼时关于人民群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任弼时著作与言行中关于群众工作问题的思考 》入选任弼时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坚守一生践行苏区精神的楷模——任弼时》入选“任弼时与苏区”学术研讨会;《任弼时的人格魅力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启示》《任弼时在长征中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与重视》入选“任弼时与青年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如《论发扬骆驼精神与补足精神之钙》《论任弼时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论任弼时群众工作思想和方法》《浅论任弼时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和方法》……积极撰文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难以忘却的思念》·〈任弼时与外国语学社〉〈迎着东方的曙光前进〉;与汨罗市委联合编撰出版《任弼时与汨罗》,撰写根据市委提出的可阅读、可收藏、可传承要求,正在独立编撰《岳阳历史丛书——人民的骆驼》一书……汇聚研究的智慧与力量,增强了纪念馆在任弼时研究中的信心,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传播和传承红色文化。故此,对任弼时骆驼精神研究和宣传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通过研究和宣传,将任弼时的精神风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辞重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