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任弼时纪念馆 > 手机版 > 学术 > 学术数据库

任弼时故居的文化遗产及研究

任弼时故居新屋里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岁月苍桑、时代变迁,在弼时镇方圆数十里、能够比较完整的保留至今,已近绝无仅有。它不仅具有和谐、宜居的建筑结构特点,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在现还残存在建筑物上的字、画、物的痕迹中仍然透显出它极高的文化品位。

 

故居的前面是地坪和池塘,四周是用泥土夯实的围墙护院,护院围墙都有一人多高,通过地坪、绕过池塘,在围墙的西北处有一个槽门,它是进出墙院、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

槽门在当地也有被称为财门的说法,兴建槽门在当地也很有讲究。人畜兴旺,家运发达,人们大都注重于财门(槽门)的取址坐向,一般还要请用懂得地理风水人士仔细勘测,择良辰吉日,方能动土兴建。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还要在开启槽门前放上一挂鞭炮来开启财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财门(槽门)在民居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故居的槽门有丈余高,设有门廊和马头墙垛,上方为椽檩青瓦盖顶,门片为对开实木制成,可以门杠关门落锁,平日里槽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

在槽门门顶的上方有一米见方用墨汁书写的“乾”字。“乾”笔法端庄雄浑,一丝不苟。因槽门写有“乾”的缘故,所以新屋槽门又被人们称为“乾”字门。

“乾”在《易经》八卦中位居首位。即在家庭中它代表父亲,在国家中代表君王,在六气中它属“太阳”,在自然中代表天,亦代表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故居在槽门顶部显要位置书写“乾”字,可见槽门的重要。

“乾”字四周由一双层棱形图案框边装饰,棱形框边的图案内绘有鱼、鹿和蝴蝶的图腾。鱼、鹿、蝴蝶分别以红绿黄三种颜色分别开来。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与工整精致的云角边线条框配合,更加衬托出中心位置的“乾”字,使“乾”字更显雄浑、庄严、重要、神圣 。在当地民俗中,人们不愿将自己愿望直述出来,而是通过动物图案谐音会意来表达,这些动物图案都各有隐喻的意义,鱼预示丰盈富有、年年有余和鱼跃龙门的意思;蝴蝶和鹿象征着“福”和“禄”;衬有花朵图形,为“花开富贵”之意。虽然质地纯朴,却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与“乾”字相呼应的是故居正大门顶上的“福”字,“福”字与“乾”大小相当,也有双线棱形图案框边装饰,四角各有一蝴蝶向着“福”字,包括“福”字在内也就是“五福”的意思;棱形四边内八只奔鹿和八个“如意”图腾,意喻“四面八方”吉祥如意,一年四季、“福”“禄”“寿”“喜”。

也由墨汁书写的“福”字笔调圆润饱满,娴熟优美。与“乾”字正楷书法不同,“福”字行中带草,细品详看尽显一副“福态”之相,字里行间可见书写者书法功底浓厚。

将“福”置于正大门门首,有其意义所在。中国文化中,“福”在“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中位居其首,可见福在人心中的重要性。“福”不仅有“五福”之含义,也包含有“求福、纳福、惜福、祝福”等文化现象和活动。“福”不仅仅是人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人在精神层面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故居正面的屋檐下,齐檐眉下方有一尺余宽的墙面,按左右各六幅对称分布、共有十二幅水墨丹青。这几幅眉檐画虽然年代久远,日晒雨淋,但由于笔墨功底深厚,“入壁三分”,仍然依稀可辨,后经修复还原重现当年水墨光彩。

故居的眉檐画是用前壁石灰粉饰的墙面为基础,以水墨为颜料,以中国画为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一幅幅山水人物图案。画面山水远近深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人物牲畜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现出当时画师深厚的中国画艺术根底。

眉檐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每一组、每一幅都有一个相对独立、寓意深刻的民间经典故事。它以图形画意的形式阐述着民间纯朴的道德观、人生观,笔墨之间渗透了人们对福寿安康、功名成就、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眉檐下左侧六幅分别是《五蝠拱圣》、《晴岚远眺》、《独钓寒江》、《春旅归途》、《参悟天机》、《秋壑鸣泉》;右侧六幅为《堂前教子》、《崇文尚武》、《仙山采药》、《鹤鸣松清》、《倒骑毛驴》、《黄昏牧归》。

《五蝠拱圣》,蝠为蝙蝠,与福谐音,在民间多用于年画壁画,以其图形预示“福”的本意,祈求子孙多福,幸福美满。图画中有五只蝙蝠,意指“五福”。据《尚书·洪范》中记载:“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为“五福”。正如杨朔所言“伐千山之佳木,造万世之室,后世子孙满堂,富贵功名,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 表达出对健康长寿、荣华富贵、功德圆满的祈盼。

《独钓寒江》引用了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意在教导子女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如姜太公一样,终将有一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以实现耕读出仕的美好梦想。

《晴岚远眺》意示人要高瞻远瞩,开阔视野,有胸怀天下之志。

《秋壑鸣泉》描画深壑中奔涌的泉水,教导人要虚怀若谷,如《老子》“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曰:“上德若谷”。做有高尚品德的人。

《春旅归途》告诫人无论怎样春风得意,富甲一方,位高权重,都应“常回家看看”,不要忘记乡里故土的养育之恩。这一幅图画在当今现实生活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右侧第一幅是《堂前教子》,这是一种中国传统教育的家训。它出自《增广贤文》典故。其意一则是传承天经地义的父母责任和光明正大的教育方法,二则是寄托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之心。

《崇文尚武》倡导人文武兼备,延袭隋唐以来的大族风尚,成才之道,以期家族百年不衰。而《倒骑毛驴》教导人“万事回头看”,多作自查自省,总结自己以往经验,吸取教训,更有益于自身的修养、提高。最后一幅是《黄昏牧归》,其意寓人到黄昏落叶归根,功德圆满,载德而归。

楣檐画虽然只占屋檐下尺余宽的位置,但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它填补了前沿墙因面积过大而形成的空白,使建筑物正面感观更加协调、丰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有画龙点晴之妙,增添了生动活泼的人文色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楣檐画古朴淳厚、不繁不俗、不亢不卑,仿如一幅浓缩的人生画卷,包含着诸多的人生哲理、训诫良言和美好追求。同时也展示出故居的家训遗风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渊源深厚。

故居房屋分上、中、下三进,每一进都有一幅木质凸雕楹联。

中堂两侧廊柱悬挂的楹联,上联是“崇文世第”,下联是“尚武精神”。楹联黑底蓝字,字迹苍劲有力。

任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武”精神的传承,“国家虽崇文以怀九服,修武以宁八荒”。据《毛塘任氏四修支谱·卷首》记载,祖恭安公任珪在唐僖宗(公元874年-888年)时平息黄巢起义军余党有功,被封为千户将军,后来又晋升万户候;祖宾一公为一名儒,崇文尚武,发家后在江西为官,有毁家助文天祥抗击元军的壮举。

 

据《毛塘任氏四修支谱·艺文志》记载,南宋时期,元军南侵,宾一公进言刘磐,曰:“汝属命官,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今弃之以资故,谓守土之责何?”刘磐不予采纳,投降元军,宾一公只得赶赴赣州(九江)与在江西举义兵的文天祥共计抗元之事,并“回隆兴(今南昌)毁家募壮上千人往援……”。后又助刘洙起兵抗元“宾一公入其幕,力请举兵相助,刘从其议……”。宾一公虽然积极抗元最终失败,但其英雄壮举感召后人。

二世任太一从小聪颖好学,少年时期就以神童举行秘书丞;太一之子任亨泰在明洪武年间中戊辰科状元,授职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康熙末年榜眼兰技先生、雍正十年艺苑学士启运先生、乾隆二年探花端书先生,皆以诗文烜赫一时”。到了迁建新屋后,任氏后代也更将“崇文尚武”精神发扬光大。

在故居槽门上方两侧的马头墙上各有一幅《兵书宝剑图》,虽然图案不大,为马头墙的点缀,但与楣檐画《崇文尚武》交相辉映,与中堂楹联互为补充,为故居增添诗情画意,更加体现了故居的“文武兼备”、“崇文尚武”的文化思想。

故居的高堂正中央是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神龛牌位。神龛由木质镶刻而成,神龛正中位置树立“天地君亲师”木牌,前设香案香炉,平日里族人焚香供奉,每逢重大节庆日,任氏家族就在此开展祭祀活动。

供奉祭拜“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它有别于其它宗教活动,它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崇尚和祭拜。在儒家伦理道德中“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之,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家族人通过祭祀焚香活动,影响和传承后代,以寄托天地感恩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对先祖的崇敬怀念之情。

牌位黑底金字,“天地君亲师”按上下依次排序,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字体的书写镌刻很有讲究。“天地”二字写很宽,喻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必须封严,因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 (繁体親)字中的“目”不能封口,意在亲不闭目,经常看望;“师”(繁体師)字去掉左上方之撇,谓师不当撇(撇开),告诫后人不要忘师。正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可忘”。

在神龛两边还镶刻有一幅对联:“天之情先祖德当念当酬,国之土圣贤书可耕可读。”意在教导后人不忘天地先祖恩德,勤奋耕读。之中包藏有浓郁的儒家思想,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湖湘耕读文化对任氏家族的深刻影响。

进入高堂,两侧的廊柱上也是挂有一副木匾楹联,上联为“攻心为上”,下联是“容膝易安”。

“攻心为上”引申于兵书《孙子兵法》“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也有“先人有夺人心”的说法。据《通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古代“攻心”是一种上乘的谋略手段,而在新屋里作为排匾楹联悬于高堂两侧,让人每天出入都能看到,意在训诫,为人处事,要使人心悦服,以德服人,以德安邦,以德治国。

“容膝易安”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原意为身居狭小陋室,却易感心安。而故居楹联引用意在告诫后人,不要贪婪强求,要知足常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不为追求安乐而丧志。楹联虽然看似简单,寥寥数字,岂知其中竞包藏有先祖渊源的知识境界,以及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中堂与高堂之间有一过亭。过亭有两丈多高,覆盖到两侧天井,连接上下两进。在过亭的方形主梁下方绘有一幅太极八卦图。太极八卦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它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据《周易·系辞》记载:伏羲之“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八卦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太极八卦一直影响我国儒家、道教思想,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哲学思想文化的起源。太极八卦图绘于过亭的主梁上,更加显示出古老的中华文明神圣和神奇。

故居的左侧后屋,紧靠农具房有一间五米见方的教室,教室门顶悬挂有“时中馆”三个黑底金字的木质门牌。阳光透过半掩的竹条窗棂,教室内摆设有已经非常陈旧的课桌讲台。它是早年任弼时的父亲任裕道开设私塾学堂。

 

清朝末期,任裕道因科举未中,加之清末官场黑暗腐败,父辈又有“居官艰难,不如读书明理,开发民智”告诫,于是立志回乡,以教书为业,在故居新屋里开设私塾,取名为“时中馆”,专门为家乡孩童启蒙教育。那时,故居就是一片朗朗读书声。戊戌变法推行新学,任裕道与小叔任岱云积极响应变法维新,赶赴长沙、湘阴等地参加进修开办新学的培训活动,回乡后改“时中馆”为“求志学堂”,立改诗云、子曰旧时教育方法为国文(白话文)、算术、音乐、美术、体操等新课程,积极推行男女同堂读书新教育,在故居的前坪开设操场,开展体育锻炼,习射弓箭等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办成后,任裕道、任岱云等又不辞劳苦,竭力奔走于乡间,劝导农家子女入学。晚上还在“求志学堂”开办农民学校,努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竭力宣传救国救民的新思想。一时故居的新学堂在乡间开办得轰轰烈烈。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事项一律停办,但“求志学堂”在势不可挡的办新学、兴实业的潮流中从未停止,一直推行新学教育,直到它并入序贤学校后停办为止。

 

任弼时故居新屋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新屋里人更具有开拓进取的进步思想和创造精神,以至于后来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或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