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是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和核心,被誉为石油化工行业的“芯片”。作为国内产品销售量最大、产品覆盖面最广、生产品种最全的炼油化工催化剂生产企业,中石化催化剂长岭分公司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发展为第一要务”,紧跟“科改示范行动步伐”,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多方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奋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催化剂生产商、服务商。
“兴企强企,人才第一”。催化剂长岭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办陈朝隆介绍,公司认真念好“引留育用”四字经,积极做好中石化人才通道建设工作,催化人才成长和成熟,硕果累累。
在“引才”方面,催化剂长岭分公司根据人才现状,科学制定人才需求计划,不断加大引进力度。该公司采取毕业生校园宣讲、优化住宿环境、新增安家费、提升补贴等措施,多方位、多渠道吸纳引进优秀人才及紧缺人才;与市场接轨,招聘引进素质较高的外包工,为技能操作人才的接替做好储备。
在“留才”方面,催化剂长岭分公司以科改示范为契机,以“三能”机制为抓手,突出业绩导向和价值导向,加速提拔和重用骨干人才,以职务津贴、宽带薪酬等方式奖励关键岗位人才,在评先评优等方面向人才倾斜,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着。近几年,该公司先后推荐2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余人成为催化剂制备的专家,多人获评湖南省“石油化工优秀工程师”“巴陵工匠”“巴陵青年英才”“巴陵卓越工程师”。另公开选聘10余名年轻技术骨干,进入副主任师及副科以上技术和管理岗位。
在“育才”方面,催化剂长岭分公司加强人才队伍培养,重点抓好业务竞赛和技术比武,以赛促学;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先后开展了“全员抽量考试”“岗位练兵”“导师带徒”“专家大课堂”等系列特色培训活动,坚持“教、培、练”有机结合精心培育人才。至今,技能操作人员中有高级技师61人,技师63人,高级工732人,占比超过80%;管理人员中有高级和正高级职称106人,中级233人,占比近80%。通过长周期有计划的科学培养,确保了企业人才储备充足,有效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在“用才”方面,催化剂长岭分公司坚持“人人皆可成才”“有为才有位”的成才导向,拓宽人才成长空间。该公司深化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纵向畅通、横向贯通”的发展机制,通过“按序列纵向晋升成长”与“跨序列横向流动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特点,充分挖掘人才资源潜力。先后开展了劳模技师工作室、大学生装置观察报告会、专家带徒、主任师和副主任师聘任、主管技师和技师聘任等活动,给年轻人压担子,让每个高层级人才都能发挥作用。
“公司给了我们很好的成长空间,让我们在这个好平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该公司专家伍欣华告诉记者。伍欣华于199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催化剂长岭分公司工作。在近30年的工作时间里,伍欣华从基层倒班一线工人做起,担任过班组的副班长、车间技术员、工艺主任、发展部副部长;2013年参与公司专家竞聘,被聘为分子筛制备专家。伍欣华说,公司努力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多方位培养技术人才,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可干,能干事的人早日成才!
人才聚集为催化剂长岭分公司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该公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3.2%以上,搭建了一系列科研创新平台,如建立“劳模技师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源源不断的科研投入,不仅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销售收入和效益逐年提升;同时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如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建立良好科研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聚集发力,攻克一系列工艺和科研技术难题,每年申报专利都在20个以上,多次获得国家、中国石化等科研创新奖励,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10年来,该公司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全国创新方法大赛成果6项、催化剂分公司科技成果65项。
目前, 催化剂长岭分公司正逐步将所取得的专利技术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在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建设了“劣质渣油催化临氢热转化催化剂生产装置”“高纯氢氧化铝与球形氧化铝载体生产装置”等。这些装置的建设,不仅打破国外的垄断,也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将进军动力电池材料市场和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市场。同时,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微藻脱硝组合工艺”绿色技术,将尾气中NOx变为养殖微藻的原料,养殖出富含蛋白质的高营养物质,变废为宝,实现绿色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