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反对“四风”、改进作风,为加强新形势下的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认真总结其经验,探索完善群众参与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放眼党的发展未来,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改进作风的源头活水。
(一)优良作风必须通过顺应群众的要求来养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历史经验也深刻启示我们,好作风都是顺应群众要求而养成的,坏作风都是违背群众意愿而产生的。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顺民心所向,从而找到改进作风的指向和钥匙。
(二)改进作风的压力必须依靠强化群众监督来传导。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能关起门来搞内部循环,必须党内外良性互动。只有敞开大门抓作风、改作风,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对作风建设进行全方位监督,才能为广大党员干部套上“紧箍咒”,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三)作风建设的成果必须依靠群众力量来巩固。作风问题最顽固,也最容易反复。好作风保持下去,既靠长效机制起作用,更靠群众力量来巩固。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广泛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来,依靠群众力量勘误纠偏,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不断巩固改进作风的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我们坚持全过程开门、开大门、真开门,放手发动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真正请群众提意见、来监督、作评判,触动了党员干部灵魂,解决了一批“四风”问题,促进了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一)坚持全过程开门,每个环节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坚持全过程开门,每个环节、每项具体工作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使整个活动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一是开门找问题。活动一开始省委常委同志就带头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访基层群众、问干部作风”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意见不聚焦就重新发放征求意见表、增设征求意见箱,由督导组开展补充谈话,每个地方和单位普遍征求群众意见3轮以上。意见征求上来后,每个班子及成员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对意见进一步梳理归类,在参加活动动员大会民主评议人员范围内组织评议,群众满意率低的,重新征求意见,直到群众满意为止。二是开门摆问题。每个班子及成员的对照检查材料都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向群众代表和服务对象公示,村、社区党组织的简要对照检查材料向群众公示;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及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广泛征求群众对通报情况特别是对领导班子及成员整改工作的意见,作为抓整改的重要依据。三是开门改问题。各地各单位制定班子整改方案和作风建设有关制度时,主动采取多种方式请群众参与,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充分听取了群众意见或经过了群众讨论;领导班子的整改方案,列出整改问题清单并在媒体公开,班子成员个人整改措施和清单在班子或单位内部公开,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整改清单向群众公布,进展情况全程向群众公开;活动基本结束时,要求各地各单位通报整改情况,组织群众评议,群众不满意的必须“返工”“补课”。实践证明,只要全过程开门,拿出虚怀若谷的胸襟,树立从善如流的态度,群众就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为改进作风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
(二)坚持开大门,创新群众参与党的作风建设的载体。我省坚持敞开大门搞活动,积极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为广大群众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一是通过搭建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等平台,最大限度扩大群众参与。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资源,搭建普通群众对领导干部直接提问、直接监督、直接测评的新平台。在省级电视台开办电视问政栏目,组织省直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州长走进电视直播间,就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接受“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市民代表直接发问、现场测评,并通过电视平台向全省人民公开表态、公开承诺。现场表态事项整改情况在下期问政节目中播出,真正通过公开承诺、跟踪整改,倒逼问题整改到位。电视问政节目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每期播出节目收视率多次位居当天湖南广电所有自办栏目第一名,网上点击量累计达1900万余人次,群众来电提意见累计3万多条。郴州、衡阳、岳阳、常德、益阳、邵阳、怀化等地均开展了电视问政、网络问政活动。资兴市把部门负责人请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现场,以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触动干部思想、推动问题解决;新晃县推行“广场电视问政”,实行一问一答表决模式,现场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系列问政活动,全省共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环境污染、学校食品安全、克扣惠农补贴、低保和保障性住房指标分配不公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案例632件,并全部整改到位,群众满意率达98%。二是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民意调查,最大范围汇集群众意见。在第一批活动启动前和结束时,委托省民意调查中心先后两次开展省直机关作风建设情况专项民意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排名和通报,形成了转作风、抓整改的强大压力。第二批活动中,又对参加第二批活动的市州、县市区直机关及与群众打交道较多、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点单位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民意调查。这三次民意调查,共随机采集10多万个受访者样本信息,其中普通群众占70%,较为全面客观地掌握了各地各单位作风建设情况及群众的意见诉求。根据民意调查的结果,对群众满意度排名靠后的单位重点督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办事不公开、不透明”、“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问题纳入专项整治以及各地各单位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采取暗访抽查、专项督查、集中通报等方式,强力推动整改落实和作风转变。9月份,还将对两批活动单位作风建设情况特别是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民意调查,真正把活动成效特别是整改落实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三是通过及时向群众公布活动进展、整改成效,最大程度接受群众监督。各级党委(党组)多次举办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多次召开通报会向干部群众通报活动进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扎实抓好基层党组织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现场提出意见建议,对党员进行测评。组织各级媒体开设“整改进行时”、“晒晒整改成绩单”、“ 作风建设大家谈”等多个专栏,在网络媒体开设“百姓呼声”、“网友面对面”等。这些举措极大提升了活动的关注热度,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真正使活动成为了群众关心、群众支持、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坚持真开门,积极回应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群众反映什么问题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一大批“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群众看到了我们党查找问题的真心、解决问题的决心、务求实效的恒心。省委常委会坚持从自己做起,带头真听意见、真改问题、真转作风,共向10.3万名干部群众征求意见,分类整理出意见建议2000余条。根据干部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率先提出并落实了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全面清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严格清理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及协会、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等10项具体整改措施。在省委常委会的示范带动下,各地各单位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动真碰硬、持续用劲、扎实整改,取得了群众满意的实效。比如,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违规兼职、长期调动工作不转工资关系等问题意见大,全省坚持上下联动、一抓到底,同步组织开展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党员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和领导干部调动工作长期不转工资关系按要求及时清理纠正;针对群众担心清理办公用房走过场、搞形式,长沙、益阳等市采取化零为整、归并重组的办法,将腾出办公用房调剂给学校、医疗机构等公益事业单位使用;长沙市为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高中“择校”、老百姓“看病贵”、机动车“特权”号牌等老大难问题,市委常委以普通群众身份到相关单位开展“体验式”调研,并采取全面取消“空降班”、实行大型检查结果市内医院互认、率先停止机动车特殊号牌审批等有力措施扎实进行整改。广大群众一致认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听取群众意见上开了门、用了心,在解决作风问题上更是动了真、碰了硬。人民群众既是“主人公”也是“受益者”,必将以“主人翁”的身份更加积极地参与党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有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认真总结教育实践活动中开门抓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深化对依靠群众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努力推进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作风建设规范化、经常化。
(一)加强理论武装,增强依靠群众改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建立和落实经常性教育机制,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广大党员干部培训和各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群众观点,增强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使依靠群众改作风成为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理论学习,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扎根,打牢依靠群众改作风的思想基础;带头坚持党性锻炼,经常性地对自身不符合群众观点的一切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对照检查,增强依靠群众改作风的政治自觉;带头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深入群众,自觉融入群众,同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深化依靠群众改作风的情感认同;带头践行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推动形成依靠群众改作风的良好格局。
(二)坚持问题导向,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改进作风。实践证明,始终突出问题导向,依靠群众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改进作风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因此,必须建立依靠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改进作风的机制。要建立党员干部“走下去”听取意见的常态化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定期下访、与干部群众谈心、到基层调研、征集群众意见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志愿服务、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把作风问题找准找实。要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群众意见反映机制,善于运用网站、热线电话、电子邮箱、微博、微信、手机短信、论坛、贴吧、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着力打造全天候、多层面、开放性的干部作风投诉反映平台。要建立健全作风问题特别是“四风”问题定期分析、及时纠正机制,各级党委(党组)每年都要相对集中一定时间,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深入查摆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作风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有一件改一件、改一件成一件,持续有序高效地推进作风建设。
(三)突出群众满意,让群众监督评价成为倒逼作风转变的持久动力。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使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作风建设取得实效,必须坚持群众满意标准,在强化群众的监督权和评判权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群众监督和评价机制。要积极探索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动员整合群众监督力量的方式和途径,认真总结并坚持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各类新媒体开展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等有效做法,主动接受群众质询和社会监督,通过倒逼加压,增强改作风的持久推动力。要探索建立完善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通过会前征求群众意见、会上请群众代表列席参加、会后请群众评议并及时通报会议情况,使整个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始终处于“阳光监督”之下。要建立并完善群众直接参与作风监督机制,通过聘请群众作为监督员、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各界人士参加党组织的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各级机关和党员干部作风进行常态化监督。要探索建立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尺、以群众意见为考核依据的作风建设评价机制,探索采取民主评议、定期回访群众、委托第三方开展民意调查等方式,把发言权和打分权交给群众,进一步增强民意在作风考核中的“裁量权”,使群众意见真正成为改作风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四)强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作风建设的积极性。着眼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宣传教育与激励保障并重,切实增强群众参与作风建设的意识,形成群众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勇于参与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高群众参与水平。要建立群众参与作风建设奖励制度和权利保护机制,对有功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严肃查处打击报复行为。要把改进作风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作风建设工作,使群众始终有序、理性、有效参与作风建设,不断集聚改进作风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