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幸福城区谱新篇。作为岳阳市的中心城区,岳阳楼区始终坚持民本岳阳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维护稳定、服务城市、改善民生”中心任务,全力促进城市建设提速、经济发展提质、社会和谐提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用自己的信念与忠诚、激情与汗水、坚毅与执着,在民本岳阳建设的宏伟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岳阳楼区的创业者们又已描绘出了下一个五年的崭新蓝图……
楼区速度 产业转型脚步疾 金秋九月,丹桂袭人。行走在沿湖风光带,沿途水光潋滟的湖景陶醉了来往路人。一座座茶楼酒肆林立两侧,进出食客络绎不绝。正值湖鲜上岸时节,慕名而来的食客从各地云集,美食、美景印证了一派繁华。 “一个洞庭鱼都市场养活了一条路的人。”当地的老百姓时常颇为自豪地“炫耀”。的确如此,如今在鱼都市场周边两公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捕鱼、售鱼、做鱼、吃鱼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渔民上岸有了工作,地方经济也得到发展。这正是近五年来,我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倡导全民创业的实践成果。 在岳阳楼区,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人文美景和丰富的物产,如何充分发挥她的魅力,让远方的客人留下匆忙的脚步?以第三产业为大半江山的岳阳楼区,在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环境和推进项目建设下足了功夫。 从“来了”就请“留下”,到“来了”就会“留下”,这不仅仅是个招商的口号。在这转变过程中,我区为规范职能部门的收费,从2005年就开始实行“一费制”,对涉及收费的16家区级单位、23家市级单位采取依法定费、银行代收、分解拨付等办法来规范行政行为。与此同时,全区先后开展“企业帮扶年”、“企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并实施“特派员制”、“非税收入统收制”、“处级干部联点制”、“派出所长挂牌制”、“联席会议制”、“重点项目代办制”等十多项制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纷至沓来,楼区产业经济迅速膨胀,构建起了外来资金聚集的“洼地”。闽商来了,浙商也来了,短短五年,共引进各类产业项目515个、总投资130多亿元,新增民营企业660家、个体工商户1.1万多户,房地产、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沃尔玛、百盛等多家国际知名商贸企业先后进驻,步行街、土桥、泰和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相继建成,粮油加工、机械加工等新型工业快速发展,全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6家、产值过亿元的25家。同时,还完成了121家区直、部门、乡(街道)企业改制,主动应对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增强了发展后劲。 一组数据见证了楼区前行的速度: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49.68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而到了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22亿元,财政收入连续五年保持年均近亿元增长,达到7.61亿元,年均增长17.4%。
楼区温度 责任政府民生情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处、言有所表。”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将把民生问题放在重中之重。 不管是九曲十八弯的麻布小学,还是窗明几净的东方红小学,都能让人感受到教育几年来的巨变。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43所合格学校建设,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教育归口管理、部门各负其责”的民办教育新格局。五年来,全区接收了一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和上岸渔民子女入学。辖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每年均保持100%。 在楼区,“15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的基本形成让群众就医更加方便,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我区还提质升级改造了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5个村卫生室,培训全科医生400余人、社区护士200余人,组建了52个全科团队和6个专家团队分片区服务。新增各类医疗仪器设备1640台件,近四十万居民受益。新农合方面,参合农民达51479人,参合率98.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为解决好、落实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区把社区基层作为化解群众问题和矛盾的第一站。通过在各社区建立和完善律师会客厅、社区大讲堂、网上连心桥、心理疏导室、社区邻里节、社区大舞台、社区议事会、社区大帮扶、社区警务网、社区活动室等十大工作站点,让社区居民可以在自家门口聆听名家讲学,在网上与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话,社区大事小事由社区居民发表意见和建议,对居民上访问题直接由社区代表反馈信访部门,民生的稳定和谐得到了有效保证。 与此同时,楼区信访局还制订了一条硬杠杠——《信访干部工作纪律“十不准”》,通过进社区、听民声、化积案、办实事,扎扎实实为民解忧。2011年上半年,处理并公布信访积案70个,解决了社区道路清扫、小区亮化、交通出行、文化设施等民生问题10多个,信访办结率保持在90%以上。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翻开近几年来岳阳楼区的“民生规划”可以发现,我区在农家书屋建设、渔民危房改造、沼气池建设、扩大就业、保障性住房建设、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等民生领域支出大幅度增长。2010年,民生投入占到区里公共财力支出的77.5%,年均增长13%。 现在的岳阳楼区,堪称幸福城市的民生样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提升的幸福感。幸福城区建设,因此被赋予了更加温暖的内涵。
楼区深度 党建聚力人心齐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出现党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能找到党员。”在岳阳楼区,社区党建如今成为一块闪亮的名片,“先锋”、“爱心”、“和谐”、“贴心”党建品牌被老百姓口口相传。 今年大年初八,家住得胜村的90岁老人文正国将一封感谢信递到东茅岭街道炮台山社区工作人员的手里,“虽然不知道你们名字,但我认得你们都叫‘先锋行’,真是有说不完的感谢。”短短几百字的感谢信里,老人情深意切。 文正国是位孤寡老人,全靠退休金和低保维持生活。近几年来,岳阳楼区一群“先锋行”志愿者一直在关照他的生活,逢年过节,或是严寒酷暑时节经常来慰问,文正国感到很温暖,称对于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而言,看望与问候是最好的慰藉。 “民忧我想,民呼我应,民困我帮,民意我顺。”这是岳阳楼区“先锋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理念,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载体,目前,我区已经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全区16个乡、街道办事处,107个社区(村)相继挂牌成立了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现有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的志愿者13000余人,遍布全区大街小巷。 近年来,楼区积极创新社区党建,持续开展了“先锋行”社区志愿者服务、“四和”社区创建、党员“爱心超市”、“明灯计划”等主题活动。随着党建活动的逐渐深入,不仅搭建了组织生活的平台,实现党员与各级党组织的互动,而且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居民的距离。今年3月,区委书记李可波就专门来到他的联系户张群英家中,为身患癌症的张群英和她患白血病的女儿送来了慰问金,并当场拍板解决她们的医疗费困难。 现在,全区近2000名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通过1名党员干部联系10户居民、帮助1名困难户,共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6240户,帮助他们解决劳动就业、医疗救助、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1200多个。 除了社区和基层,楼区党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拓展。为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抓好改制企业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的管理服务,还通过大力实施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旗红”工程,成立工商联直属会员单位党委,全区共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38家,此外,我区严格实施民本岳阳楼区综合考评、“有错无为”问责、“不换状态就换人”等制度,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推进源头治腐,着力规范权力运行,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成效。加强党管武装,国防动员、民兵组织建设等工作成绩显著。
楼区亮度 “五创”提质画卷美 “冷水铺路,冷冷清清,颠簸的道路搞方向不清。”多少年来,常住梅溪乡的百姓对出行的困难有这样一句生动的调侃。一条两公里的城市枢纽,多少年来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噩梦”。从中心城区开车前往冷水铺,时常出现“肠梗阻”,常年行驶在这条路上的12路、13路、14路、29路等公交车司机对此感触尤为深刻。 2009年,岳阳楼区将这条“民生路”作为重点工程,开启了冷水铺路的三期全面提质。而今,这条宽阔平整的道路在岳阳城市“北扩东进”战略中,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快车道。 作为岳阳市的中心城区,这五年,我区在提升城市品位,提质城市管理上可谓大刀阔斧。相继筹资3.5亿元建设和改造了五里牌东路、站西路、冷水铺路、望岳路。新建改造小街巷325条,硬化城郊、乡村道路113条,完成农村改水、改厨、改厕3700多户。临街立面改造、农贸市场改造、示范街道创建、专项整治行动等“五创”提质工作扎实推进;实行“城市管理街道化”和“环卫清扫社区化”,环卫清扫保洁面积达604万平方米,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突击性向长效性转变,为全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持续开展“中心城区集中整治违法建设”行动,拆除违法建设8.1万平方米;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清洁家园”、“森林进城”、“身边增绿”行动,超额完成了省定减排任务,绿化覆盖率达39.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 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心城区的岳阳人,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蔚蓝的天空,宽阔的道路,诗意的社区,温馨的环境韵律的节奏。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感受的是变化带来的快乐。现在的岳阳楼区,“五创”提质已经由政府的庄严承诺,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行动。一处处巨变,书写了城市文明的新高度,凝聚起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展示了文明楼区的新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