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创新推行“三大”机制 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来源:中国城市报    2023-12-05 15:58    字体: - +

近年来,白云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探索推行基层党建“三大”机制(街道“大工委”、城中村“大党委”、经济社“大支部”),持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努力把党建势能转化为基层治理动能。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被城市包围,但在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治理模式等方面明显滞后,给城市管理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白云区辖区内共有48个城中村,占地面积104.9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97.38万,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是广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治理任务最重的中心城区。2022年8月,广州市委部署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专项工作,白云区率先探索推行基层党建“三大”机制,着力破解以往街道、城中村、经济社在推动发展、治理、服务过程中统筹领导力不足、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并逐步向其他领域党组织拓展延伸,探索了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白云模式”。

构建工作格局 凝聚党建整体合力

组建组织架构。在不改变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情况下,从驻街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重点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或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吸纳兼职委员,成立街道“大工委”。按照“1+5+X”模式,吸纳城中村辖内多元主体党组织成立城中村“大党委”。“1”即镇街党(工)委牵头组建城中村“大党委”,由镇街领导干部兼任“大党委”书记;“5”即经济联社、村改居社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小区(业委会)等党组织作为成员单位,相关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大党委”委员;“X”即党员干部、居民群众、志愿者等服务队伍资源。由挂点经济社的联社干部、经济社第一书记或街道驻点干部兼任“大支部”书记,吸收经济社内优秀企事业单位党员、下沉党员担任兼职委员,成立经济社“大支部”。

明确职责定位。街道“大工委”是区域治理发展中的“轴心”,白云区各街道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重大项目、解决难点问题,村(社区)书记作为固定列席人员参会;城中村“大党委”和经济社“大支部”侧重解决民生实事、维护和谐稳定,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摸清群众需求,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强化考核保障。印发《白云区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三大”机制工作指引(试行)》,健全“三大”机制兼职委员任命程序、治理“智囊团”等制度,将“三大”机制运行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在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中,赋予基层党组织一定话语权,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实行责任追究倒查。

健全运行机制 形成齐抓共治常态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街道“大工委”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挂点区领导到会列席指导,城中村“大党委”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经济社“大支部”联席会议结合党员活动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辖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共同协商解决管理服务问题,对议题事项作出决议。通过联席会议促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共建互补,凝聚工作合力。“三大”机制运行以来,共召开各级联席会议1925次,组织集体学习1626次,讨论并研究街道、城中村重要事项321个。

建立共建事项清单。“大工委”“大党委”成员单位结合职能特点、资源优势等,分别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开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统筹资源解决城中村治理难题和民生需求,形成难题同解、大事同办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大工委”“大党委”成员单位共建立“三张清单”198份,内容2717项。

建立跟踪落实机制。对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明确牵头落实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建立“难题自下而上提交、任务自上而下分解”的双向互补机制。采取明察暗访、交叉检查等方式,强化工作督查指导,推动成员单位主动融入区域基层治理,协商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022年8月以来,已推动完成民生实事2159件。

搭建服务平台 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坚持资源共享,提升服务功能。成员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改善硬件设施、充实治理力量等方面为基层治理和发展提供支持,广泛组织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48个城中村“大党委”累计组织大型公共文化、体育活动201场,426个经济社“大支部”开展服务活动2366次,服务群众22万人次。黄石街江夏村统筹用好“大党委”成员单位资源,共同策划举办“村晚”“村马”“村FA”等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优势互补,实现互促共赢。在街道“大工委”、城中村“大党委”、经济社“大支部”的统筹协调下,各成员单位间广泛沟通联系,加强协调配合,促进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18个街道“大工委”推进共建项目101个,指导辖内城中村、经济社和两新组织发展等239次。嘉禾街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将辖内多个重点企业吸收为成员单位,通过“大工委”平台推动各企业间信息互通、共谋发展。

坚持共同参与,促进基层和谐。推动组建66个智囊团,囊括区直以上单位专业干部、专家学者、致富能手453人,为基层发展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参考。发挥兼职委员、高知识群体等职业特点、资源优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永平街永泰村元下田经济社一名“大支部”兼职委员,发挥律师职业优势和实践经历,主持调解重大纠纷20余宗。

“三大”机制成效凸显

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完善。在全面完善“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成立18个街道“大工委”、48个城中村“大党委”、426个经济社“大支部”,全面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增强,统筹领导力和组织动员力得到提升,推动党在基层的领导更加“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多方参与、协同联治的治理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发挥“三大”机制枢纽作用,将隶属不同领域、掌握不同资源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治理共同体,形成了共抓党建、共商发展、共建家园的良好局面。组建以党员、团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堡垒力量”7.6万名,带动广大热心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完善。

互融共进、成果联享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充沛。搭建起政企交流、校企联动、企企合作的平台,提供“不跑少跑、一次办好”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发挥区域产业集聚优势,推动成立轨道交通、化妆品等产业链“大党委”,以党建“朋友圈”带动产业“生态圈”。聚焦加快“一园两城三都四区”重大平台建设,全区上下形成了赛龙夺锦、比武打擂的良好态势,推动今年1—6月GDP增长8%。

总结与思考:坚持党建引领 突出多元共治

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要不断织密筑牢基层组织体系,完善和加强各级党组织对治理的统筹领导,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动员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必须把多元主体参与作为重要支撑。要通过党建引领画好“同心圆”,动员驻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两新组织以及下沉党员和广大群众等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多元主体融入基层治理,强化各类治理要素和资源整合,汇聚治理的强大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必须把提升群众“三感”作为最终目标。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做到居民有诉求、组织有回应、服务有保障、群众有感受,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来源:中国城市报“城市党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