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人地钱” 打好改革“组合拳” ——屈原管理区以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屈原管理区委改革办    2022-12-01 15:20    字体: - +

2019年以来,屈原管理区在中央、省、市农业农村改革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高质量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经营田“四证”管理两项改革试验任务,重点推进农民职业化、土地资本化、保障市场化,有效激活农村“人、地、钱”三大要素,激发乡村人才活力,盘活用好土地资源,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6月,屈原管理区改革试验任务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实地评估验收。

一、以“人”立农,“三制”提升农民职业培训水平

农业的主体在“人”。屈原管理区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是建立“联合型”培训机构,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投资5000万元修建总建筑面积5791平方米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大楼,全面整合全区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培训学校、“田间学校”、“农民课堂”等资源,与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精英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培训模式,搭建开放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训平台,大力实施“一户一职业农工培训工程”。制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训方案,印发《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南》、《农技推广服务手册》、《机抛秧技术指导手册》等宣传资料,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的方式,开展以机械化育插秧、抛秧技术、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的使用与维护等农机培训活动。2019年以来,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共计3080余人,其中经营型职业农民800人次,技能型职业农民1700人次,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580人次。二是建立“孵化型”培育模式,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将更多的农民从田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它产业。加快建立“高素质农民→小基地实训→大基地实验→孵化成功”的孵化模式,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孵化。区内惠众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基地生产场地总面积4035亩,由优质稻高产种植孵化区、农机专业服务孵化区、名优特果蔬种植孵化区、畜禽科学养殖孵化区、特种水产养殖孵化区、优质茶叶种植加工孵化区、园艺苗木种植孵化区七大核心片组成,先后被评为“岳阳市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科技部第一批“国家级星创天地”。截止目前,基地成功孵化毕业企业45家,有在孵企业42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19家、公司2家、家庭农场21家。三是建立“龙头型”带动机制,抓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带动。加强高素质农民的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着力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经营领域、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提升,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区内龙头企业海泰博农组建了全国第一家集栀子科研、种苗培育、示范种植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1300多户贫困户种植栀子32165亩,每亩增收1800多元,户均增收达到4万多元。目前,全区已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区内“屈原小龙虾”、“屈原黄栀子”等地域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以“地”稳农,“四证”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农业的根本在“地”。抓好经营田“四证”管理改革,让农村土地在整治、流转、交易中最大限度升值。一是办好“身份证”,推进土地确权。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统一确权到区农垦集团公司,土地经营方式为租赁经营,即农民与农垦集团公司签订租赁合同。2018年,屈原管理区已全面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二是办好“交易证”,推进规模经营。依托区乡村三级农村产(债、股)权交易中心积极开展产权交易,加快土地流转。目前,全区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合作社33家。土地流转对于转出土地的承包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安心外出搞二三产业,增加收入,对于转入土地的经营者来说,占有的土地资源量增加,可以通过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办好“抵押权证”,推进资本运作。成立了农村融资担保公司,以土地经营权和其他农村资产资源为抵押,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的融资力度,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2020年以来,湖南农信担屈原办事处在保项目88个,在保金额4615万元。四是办好“保险证”,推进风险防范。明确土地流转准入条件,做到“一先一金”,一先即新型农业主体流转土地时先交租金后用地;一金指新型农业主体在签订租赁协议时,必须缴纳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目前,全区已流转面积12万多亩,流转率达80%以上。

三、以“钱”兴农,“三变”提升农村经济保障水平

农村的活力在“钱”。脱贫攻坚怎么巩固?小康成色怎么提升?乡村振兴怎么推进?所有问题汇聚到一个核心,农民增收。由此,屈原管理区切实抓好“两地三变”改革。“两地”,即:盘活宅基地,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空心房”宅基地复垦试点改革,2018-2020年,通过开展农村“空心房”宅基地复垦试点改革,总实施面积7012亩,新增耕地面积6236亩,共计交易新增耕地指标四批次846.83亩,成交价款为1.7亿元;用好建设地,利用农村“空心房”整治成果,对废弃的学校、砖厂等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等建设地,进行复垦,确认的耕地指标与农村村民集中建房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三变”,即:资源变资产,成立乡村建设投资公司(简称乡建投),引导农民将土地、水面等经营权折价,通过资本运作后按收益进行分红;资金变股金,将投入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财政资金,通过乡建投投资农村经营主体,政府先期不参与分红、全程不干涉管理,变简单的资金扶持为资产注入。2019年以来,已整合涉农资金8000余万元,集中由“乡建投”统筹使用,充分发挥财政涉农资金的最大效益。。农民变股东,引导农民从区农垦集团公司租赁土地,再将租赁土地通过乡建投入股到合作社,以“合作社协议承诺+农民固定分红”方式实现利益共享。如惠众农民专业合作社236户农民股东以500元/亩价格保底入股,亩均收益800元,股东除保底收益500元外,其余300元股东按80%比例每亩分红240元,共计收益740元/亩。同时,抓好供销社综合改革,以农民合作社为龙头,成立区供销合作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区级惠农服务公司,搭建乡镇惠农服务中心和村级惠农综合服务社,形成供销网络,真正让农业增效益、让农民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