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区:以“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来源:云溪区委改革办    2022-12-01 15:18    字体: - +

云溪区作为中部地区石化产业的“领头羊”和湖南石化产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石化产业产值、税收分别约占全省石油化工比重的60%和70%。目前,该区的绿色化工高新区总用地规模29.48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 14.54平方公里。2021年亩均税收57.63万元/亩,居全省第一。2022年1—10月,亩均税收51.94万元/亩,继续稳居全省首位,走出了一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一、突出内部挖潜,盘活存量资源

坚持以处置“僵尸企业”为抓手,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一是全面摸清家底。成立僵尸企业处置领导小组,制定处置工作方案,对高新区实际建成区、批而未供土地、低效(空闲)用地进行彻底摸底,整理出高新区内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空闲)用地清单。二是突出精准施策。整体出让一批,对一些因投资失误或实力较弱,尚未完全建成就处于停建状态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新企业进行整体出让,比如德智隆化工已通过破产程序,由鼎格云天公司取得资产所有权。股份合作一批,对一些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正常,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金融机构短期支持困难而陷入困境的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股份合作方式,使企业重焕生机,如高安公司已引进新合作伙伴,正在办理开工手续。破产重组一批,对一些严重资不抵债、矛盾纠纷突出的企业,按照一个企业进驻、一个清算处置的方式,及时进行破产或重组。如金溪化工、绿源等公司因市场等原因产能持续走低,现与新的合作方签订协议进行重组,产能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将高新区内的化工生产性企业按照标准分评为A类(优先)、B类(鼓励)、C类(转型)、D类(限制退出),施行正项激励与反向约束政策。同时,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监督企业合同履约情况,及时提醒项目单位按期开、竣工,将不履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不良行为记录在案,规范企业用地行为。两年来,高新区内10家“僵尸企业”已处置6家,今年将实现全面清零。

二、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二次创业”

坚持向存量土地要效益,将创新驱动作为关键支撑,大力实施“二次创业”行动。一是增强创新供给,加速动能转换。出台《实施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措施》,对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申报专利、培育研发平台等方面予以配套奖励,助推企业“二次创业”,对项目用地、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先权和全方位服务,及时破解“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今年新签约的63个项目,有40个项目属于“二次创业”。二是培育创新主体,推动提质转型。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依托高新区现有科研力量,加快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创新供给,鼓励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其中,龙宇化工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将油性涂料生产线全面调整为更加环保的水性涂料生产线,大幅改善了项目用地环境。三是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用地效益。积极推动研发机构集聚,与湖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签订“创新创业产业研发合作战略协议”,构建政、学、产、研、经一体化创新创业完整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比如,亚王科技作为高新区环保重点整治企业,在与湖师大化工学院等院校签订课题攻关协议后,将原材料由气态三甲胺改为固态三甲胺盐,并投入3000万元完善污水处理、废气收集处理等环保设施,彻底解决气味扰民问题,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利用。

三、突出源头管控,严把准入关口

牢固树立“惜土如金、尽善其用”的观念,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项目用地。一是注重择商选商。围绕“12+1”产业链建设要求,以“省之重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己内酰胺项目为“龙头”,重点向“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项目倾斜,不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集聚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就业岗位多的项目。比如投资208亿元的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搬迁高新区后,虽然用地规模由4066亩降至2650亩,但产能却由30万吨/年提升至了60万吨/年,实现了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扩能提质的发展目标。二是注重持续发展。出台《高新区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健全项目准入联审机制,在入园门槛上,制定“3360”标准,确保新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320万元/亩,税收不得低于30万元/亩,年产值不得低于600万元/亩或不低于6亿元。近年来,已否决环境风险大、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大项目26个。三是注重市场导向。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拍卖制度,高新区所有土地一律实行公开挂牌招标和拍卖的方式供地,企业除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外,还需达到入园“3360”标准。今年以来累计进行招标、拍卖、挂牌4次,土地出让均价达49万元/亩,有效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四、突出改革赋能,助力企业发展

提高高新区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有利于加快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一是科学规划编制。以石油炼化、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产业链全景图》《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12.55平方公里调区扩区,划定“一带三线”,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社区”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小管委会+大公司”机制,大刀阔斧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对高新区部门进行精简合并、优化重组,现有编内人员一律打破编制、身份界限,实行岗位聘任制,明确岗位职责任务、薪酬标准、考核细则,“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增能减”,切实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三是狠抓政策落实。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制定出台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十条措施,今年已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19213万元,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大力开展“百名干部联百企”行动,187名联点干部深入295家企业,收集解决企业反映涉及融资贷款、库存积压、手续办理、医疗减免等各方面问题345个,让“白纸黑字”变成企业纾困的“真金白银”。今年,昌德新材料、兴长石化、林峰锂业创税同比增长786%、44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