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革开放史(一) 改革开放道路的伟大开创 邓小平和陈云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8年,40年过去了,这40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40年。在这40年里,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以及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实现了从当初的“赶上时代”到现在的“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场变革不仅使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也推动了世界前进的步伐。那么在这个全民都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它的40年光辉历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改革开放有一个更加全面且深刻的了解,所以接下来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这本书,分别从代表性的农村城镇变迁和各个领域的改革变迁这两个部分,带着大家一起来重温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奇迹”,重温一下这场由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书写的“壮丽史诗”。
第一部分:农村城镇变迁记
开放高地篇
1978年的时候,中国刚刚经历了残酷的10年“文化大革命”,10年的“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尽管在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仍旧落后,此外,在经历了“文革”后,中共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个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召开了,在这次大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改革开放。
在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首先选几个沿海城市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对于这第一个特区,国家让他们包揽了许多方面的第一名,比如它们是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的、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等等,正是这种拓荒精神,使得深圳在经济运行体制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探索和创新,诞生了近千个“国内第一”。深圳的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已经和当初差距巨大的香港相当了。
正如书中引言中说的,“一座城市,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一个政党,引领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如同施展了法术,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绽放夺目光彩。”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也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接着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等等。
40年来,中国开放大门越来越大,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开发区、保税区、综保区、加工区等“开放高地”拔地而起,不仅探索着本区域改革开放的路径,更为其他地方的改革开放贡献着经验与动力。从一个到多个,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越来越多的“开放高地”涌现出来,至此,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刚刚讲述的是关于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方面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看改革开放与农村和城市的羁绊,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与农村的羁绊吧。
乡村变迁篇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施的一项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但是,就在40年前秋天的一个晚上,小岗村农民做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决定,按下了18个手印,实行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次赌上一切的尝试让凤阳县小岗村尝到了久违的丰收味道,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而更为恰巧的是,就在这些村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北平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这个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安徽省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78年,小岗村率先发起的“大包干”,解决了农民群众“吃饱饭”的问题;2000年,安徽省挑起了全国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的重担;2005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全国最终取消农业税奠定了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不断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入发展。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赋予农民长久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40年来,安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吃不饱到如今的吃不了,农业种植从原始的肩挑人扛到现在的机械种植化,住宅从破旧的泥土房子到二层小洋楼等等。除此之外,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粮食产量的提高,安徽省逐渐将农业发展的目光聚焦到了第二、三产业,着力推进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近年来,安徽省实现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这40年来,安徽农村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丰硕成果,40年风雨兼程,安徽人在前进中不断奋进。现在的安徽人仍然激情满满、斗志昂扬,改革开放再出发,奋进永远在路上。
在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的40年历程中,有两个“村”彪炳史册,一个是安徽的小岗村,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先河,另一个就是北京中关村,吹响了科技创新的号角。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
城镇变迁篇
40年前的中国,刚刚从“文革”浩劫走出来,冰雪未消,荆棘丛生,但是在这个叫做中关村的土地上,却悄然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雄剧,一个个威武雄壮的英雄闪亮登场,谱写了“中国硅谷”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发展故事。
1984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吹皱一池春水,人们改革创新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中关村一批又一批科技人员冲破桎梏,下海弄潮,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很快就声名鹊起。在这批人中,最有名的弄潮儿要数陈春先,在三次访美之后,陈春先就萌生了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硅谷”的念头,几经磨练,以陈春先为核心的中关村第一家真正意义的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了。
然而改革之路筚路蓝缕,它是一条创新之路,不是单靠几个创业者、几家高科技企业就能够顺利开拓完成的,所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从北京市委、市政府,到海淀区委、区政府,都在跟着中关村一起不断探索、推进创新。例如90年代初,“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正在争论不休,别的企业都大受影响,然而就在那段日子里,中关村的新技术企业却一直在增加,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关村所在的北京市及海淀区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为呵护这个来之不易的“中国硅谷”,充当了遮风避雨的关键角色。
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中关村各级政府和司法机构不断破旧立新,在体制与机制方面,为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关村勇敢地承担起了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经验的重大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风雷激荡四十年来,中关村应时而动,开拓进取,一步步成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引领者。
伴随着4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如今的农村和城镇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国家也越来越繁荣富强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看看国家如今在各个领域所经历的飞跃发展。
第二部分:各个领域的改革变迁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其分成了六个篇章,分别从经济、科技、工程、社会民生、文化和生态文明六个方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祖国这40年的卓越成就。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
经济改革篇
40年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40年来,中国人民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47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的旅游市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全球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分工合作,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带领中国人民干出了历史性成就,比如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这都是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是世界性的发展成果。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40年来,中国市场成为各国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源泉。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打开国门搞建设,是中国总结世界发展规律、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中国的改革既是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开放,也是在传承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的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今天的世界是个相互融合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改革开放是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成果的历史过程。接下来是第二个篇章
科技创新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90次发射,运载火箭形成系列谱系,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东方红系列卫星平台遨游星瀚,“神舟”“嫦娥”逐梦航天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大国重器”,无疑是我国航天事业多年建设取得的国家名片。改革开放40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加速发展,正朝着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目标不断努力。
1978年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四颗返回式卫星,同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做了题为“关于人造卫星的成就及展望”的发言,详细介绍了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经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国航天吹响了进军宇宙的号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院长张洪太介绍,从第一颗卫星成功升空,到2010年完成第100颗卫星发射,五院历时42年;再到2016年完成第200颗卫星发射,仅用了6年。随着覆盖各领域航天器的综合研制能力不断增强,五院航天器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成功进入国际宇航企业第一梯队。
2018年10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这也是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潮涌天地间,中法海洋卫星的成功发射只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缩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航天40年来不断标注“新高度”,始终将目光投向世界,打造了长征火箭这一世界知名品牌。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等无数中国航天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均静静陈列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厅内,接受着无数后来者的致意。它们从这里出发,并将不断激发创造新的辉煌。接下来是第三个篇章
圆梦工程篇
说到圆梦,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党和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飞跃发展,也实现了很多当初的梦想,40年来,我们到底圆了什么梦?一座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的跨海大桥将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中国圆梦工程方面巨变的最好窗口。
2018年10月23日,一个平常的一天,却上演着一场令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大戏,因为在这一天,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了,这座大桥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49.968公里,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2018年5月23日完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通车。尚未计算事前考察、大桥设计及工程策划等前期工作时间,单单是从动工到完成,就花费了将近九年的时间。在这跨越三地、历时九年的巨大工程背后,倾注的是无数建筑师们的心血,他们殚精竭虑,辛勤工作,遇到问题努力克服,从不放弃。除此之外,也少不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正因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有更多的资金、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更高端的工具去支持圆梦,毕竟如果想圆梦,靠别的国家帮助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在建设港珠澳大桥时我们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不是很完善,而荷兰在这一领域还是很厉害的,我国就派人前去取经,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荷兰竟然狮子大开口问我们要十五亿美元,而且还
讲价,后来我国建筑师们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最后攻克下了这门技术。这让我们国家深刻地明白了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圆自己的梦,自己的梦想只有靠自己实现,别人是不会帮你的,自此我国继续努力深入改革开放,努力圆梦。接下来是第四篇章。
社会民生篇
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40年过去了,这40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快速发展的40年,除此之外,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奋起直追。习近平主席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道:“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这个数字让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来我国如今教育事业的现状很好。在中国教育发展的40年里,1977年后恢复了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断十年的高考,1986年,我国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这也就是我们后来称的985、211工程,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1年,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的新政策出台了,2002年,又新出了一个政策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2015年,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担当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没学上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免费读,从挤独木桥到大众化教育,这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的一部分成果。对于全面普及教育,我国始终努力坚持奋斗着,对于那些偏远地区,国家会投入大量资金以及师资力量,还会给他们供给食物,以便给那些孩子补充营养,而且学校的环境和条件也好了许多,除此之外,国家还会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每学期进行资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可以说,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是办不到的,然而我们国家却做到了,且一直不停歇的致力于做到更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不断丰富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使得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接下来是第五个篇章。
文化休闲篇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了解了中国服饰的变迁历程,也就窥见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恢弘沿革。如今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关键节点,当我们拿“服装”为载体以小见大,用今天的时尚理念来致敬潮流,体现四十年来的时光流转和奋斗征程,必然是一件很有情怀的事儿。
6月16日晚,首档全球时尚文化竞技节目《时尚大师》在央视财经频道迎来收官。盛典之夜,四位年轻的中国设计师携“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作品亮相,他们细腻的个人情愫诠释宏观的时代缩影,风雨兼程的40年光阴,仿佛随着衣角一同摇曳生姿起来。
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拿下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他身穿红色梅花运动服上台领奖,就此翻开中国奥运的新一页,运动装也成为那个年代的超级爆款。它其实和今天我们流行的侧边带杠运动裤异曲同工,穿上身即便不运动,也气宇轩昂、活力四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中国走向世界,宽肩西服成为时髦的象征。这种犀利而霸气的造型,今天也重返时尚视野,让年轻一代体验了一把爸妈们拥有过的时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漫画在少男少女中流行开来,衬衫裙成为宠儿,它兼具了连衣裙的妩媚和衬衫的干练,哪怕是看似单调的白和黑,也能穿出时尚味道。1993年的戛纳红毯上,28岁的巩俐以一件白衬衫惊艳全场,用独具韵味的东方美震撼了世界,堪称女神级别的典范。
1985年,电影《红衣少女》轰动一时。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中国女孩都期待能有一条红色的裙子。除了红裙子之外,喇叭裤、亮片蝙蝠衫、霹雳手套等也都是那个时期广为追崇的时尚标志。
到了九十年代至2000年前后,我们国家的服饰就开始与世界接轨了,款式层出不穷,比如“高腰V字”、高腰裤、包臀的健美裤等等,其实对于90年代的时尚,那时期香港的女星们完全可以代表,盛世美颜且穿着时尚前卫。
到了二十世纪了,大家就都开始追求独一无二了,只想凸显个人魅力,通过品牌穿出品位和档次,而少男少女们则是一个字,酷。
“衣”者,反映时代的风貌,体现国家的气质,折射国民的审美,也代表了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它恰恰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时代变迁最为直观的注脚。真正的“高级感”,也不在于昂贵的价格和繁琐的工艺,而一定是通过一针一线承载了人生和灵魂,如果一件衣服涉及到了这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那么它就注定不凡。
改革开放又一个新的十年,中国时尚又掀开怎样的全新篇章?千千万万个你、我、他,就是那最生动的谱写者。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篇章
生态文明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激流勇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
在法律法规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共制定环保法律13部,资源保护与管理法律20余部,生态环保行政法规3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覆盖大气、水、土壤、核安全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共制修订法律8部,而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也在2015年开就始实施了,这使得我们国家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效果显著。除此之外,我们国家还开展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历经五次重大跨越,从1984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1988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再到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一直到2008年成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职能不断加强。2018年国务院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加大,“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达4.17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92.8%,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2016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探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具有长远指导性的宝贵经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创新。
第三部分:
通过这本《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让我们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辉煌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本书也通过揭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进步,让大家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获得感、产生的强烈认同感,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